<samp id="11r7a"></samp>

      1. <optgroup id="11r7a"><em id="11r7a"><del id="11r7a"></del></em></optgroup>

        <span id="11r7a"><output id="11r7a"><b id="11r7a"></b></output></span>

        船舶壓載水公約“打折”生效,誰能脫穎而出?

        發布時間: 2017/9/8 | 閱讀: 3344

              9月8日是《國際船舶壓載水和沉積物控制和管理公約》正式生效的日子,對諸多已經在壓載水管理系統領域深耕多年、投入大量資金的廠商來說,這本來應該是一個“喜大普奔”的日子。但是,一個半月之前,國際海事組織(IMO)海上環境保護委員會第71屆會議(MEPC 71)決議對部分現有船舶的壓載水管理系統安裝日期作了階段性安排,卻讓《壓載水管理公約》的最終效力大打折扣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       近年來,作為為數不多的與國際知名企業站在“同一起跑線”的行業,我國壓載水管理系統產業發展十分迅速,雖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,但仍呈現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:有的企業已經通過了美國海岸警備隊(USCG)的認證,并有多家企業在排隊等待認證;有的企業壓載水管理系統年銷售量能排進世界前五位;有的企業與世界知名壓載水系統廠商開展合作,共同開拓市場。國內壓載水管理系統廠商早就做好了產能提升、市場開拓以及售后服務網絡建設等的準備,期待隨著《壓載水管理公約》的生效迎來“收獲的季節”。
         
               不過,《壓載水管理公約》“打折”生效的消息卻給國內壓載水管理系統廠商當頭澆了一盆冷水。一方面,諸多壓載水管理系統廠商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、人力、物力,用于產品研發認證、市場開拓以及售后服務網絡的建立,急需產品“變現”緩解壓力;另一方面,隨著《壓載水管理公約》的“部分延期”,會有一部分廠商選擇“離場”,同時也有更多的“入場者”,這意味著市場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。除此之外,壓載水管理系統面臨的更大壓力來自航運企業的不信任,美國船級社(ABS)近期對船東和運營者發起一項關于壓載水管理系統的調查顯示,有43%的系統“不可操作”或“存在問題”。截至目前,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壓載水管理系統,在實船運行過程中都發生過事故,這為廠商敲響了警鐘。
         
              隨著壓載水管理系統市場的日益成熟,想依靠價格戰來開拓市場的方式顯然行不通。面對這種形勢,國內廠商首先要繼續加大對產品的研發力度,加快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,確保產品在質量、安全性等方面符合船東的要求,在綠色、環保等方面滿足IMO標準、規范的要求;其次要加強與航運企業的合作,有針對性地為其運營壓載水管理系統提供全方位培訓,規避因系統長期未使用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,確保系統良好和安全運行;再次要繼續加快推進USCG等關鍵組織的認證,為布局全球航線的船東解除后顧之憂,確保這些航運企業在全球航線都能順利運行;最后要繼續完善全球售后服務網絡,力爭為船東提供涵蓋后續維修、保養等全壽命周期的服務,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。
         
              “戒急用忍,方能行健致遠!彪m然“打折”了,但這只是壓載水管理系統長期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曲折而已,《壓載水管理公約》的全面履行仍勢在必行。因此,“負重前行”的國內壓載水管理系統廠商在開拓市場時不但不能松懈,反而要付出更大努力,全方位提高自身實力,為客戶提供性價比高的產品。只要能堅持下來,待壓載水管理系統市場完全爆發之時,就是國內壓載水管理系統廠商揚威之際。
         
               國內壓載水管理系統廠商要正確看待這一事實,即便壓載水管理系統市場的爆發有待時日,仍要多一份耐心和從容,少一份心浮和氣躁,堅定信心,繼續加大產品研發、市場開發力度,加快推進產品認證速度,進一步完善全球售后服務網絡,為能夠在最后的市場爭奪戰中脫穎而出打下堅實的基礎。
         

         

        欧美日韩亚洲中文字幕二区
        <samp id="11r7a"></samp>

            1. <optgroup id="11r7a"><em id="11r7a"><del id="11r7a"></del></em></optgroup>

              <span id="11r7a"><output id="11r7a"><b id="11r7a"></b></output></span>